别名大适、大室,蕇蒿、丁历。
葶苈子
来源产地
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1独行菜或2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前者习称“北葶苈子”,后者习称“南葶苈子”。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,晒干,搓出种子,除去杂质。
葶苈子:拣净杂质,筛去灰屑。
炒葶苈子:取净葶苈子置锅内,用文火炒至微鼓起,并有香气为度。取出,放凉。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葶苈,以糯米相合,微微焙,待米熟,去米,单捣用。
生于海拔400-2000m的山坡、沟旁、路旁及村庄附近,为常见的田间杂草。
1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西南等地。
2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别名大适、大室,蕇蒿、丁历。
原形态
1独行菜
又名:腺茎独行菜、辣辣根、羊辣罐、拉拉罐、白花草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10~30厘米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被有多数微小的头状毛。叶互生;茎下部叶狭长椭圆形,长3~5厘米,宽1~1.5厘米,边缘浅裂或深裂;茎上部叶线形,较小,全缘或前端有疏锯齿;叶基部均有耳,上面疏生微小短毛,下面无毛。
长总状花序,顶生;花小;萼4,椭圆形;花瓣通常很小,呈退化状;雄蕊2~4,蜜腺4,短小,三角状广椭圆形;子房扁圆形,2室,柱头头状。短角果,卵状椭圆形,扁平,长2.5毫米,顶端微凹,果柄细,密生头状毛;中央开裂,假隔膜膜质白色。种子倒卵状椭圆形,淡红棕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7月。
2播娘蒿
(《救荒本草》),又名:眉毛蒿、眉眉蒿、婆婆蒿、黄蒿、密密蒿、米米蒿、麦蒿、米蒿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,全体灰白色而被叉状或分歧柔毛。茎上部多分枝,较柔细。叶互生;2~3回羽状分裂,最终的裂片狭线形,先端渐尖;在茎下部的叶有柄,渐向上则渐短或近于无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果序时特别伸长;花小;萼4,十字形排列,线形,先端渐尖,易早脱;花瓣4,黄色,匙形,较花萼稍长,先端微凹,基部渐狭而呈线状;雄蕊6,4强,均伸出于花瓣外,花丝扁平;子房圆柱形,2室,柱头呈扁压头状。
长角果,线形,长2~3厘米,宽约1毫米。种子小,卵状扁平,褐色。花期4~6月。果期5~7月。
性味功效
《中国药典》
辛、苦,大寒。
归肺、膀胱经。
泻肺平喘,行水消肿。用于痰涎壅肺,喘咳痰多,胸胁胀满,不得平卧,胸腹水肿,小便不利;肺原性心脏病水肿。
3~9g,包煎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味酸,有小毒。"
入肺、膀胱经。
下气行水。治肺壅喘急,痰坎咳嗽,水肿胀满。
《中华本草》
辛;苦;寒
归肺;心;肝;胃;膀胱经
泻肺降气;祛痰平喘;利水消肿;泄逐邪。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;肺痈;水肿;胸腹积水;小便不利;慢性肺源性心脏病;心力衰竭之喘肿;瘰疬结核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研末调敷。利水消肿宜生用;治痰饮喘咳宜炒用;肺虚痰阴喘咳宜蜜炙用。
【注意】
肺虚喘咳、脾虚肿满者忌服。
原形态
1独行菜
又名:腺茎独行菜、辣辣根、羊辣罐、拉拉罐、白花草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10~30厘米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被有多数微小的头状毛。叶互生;茎下部叶狭长椭圆形,长3~5厘米,宽1~1.5厘米,边缘浅裂或深裂;茎上部叶线形,较小,全缘或前端有疏锯齿;叶基部均有耳,上面疏生微小短毛,下面无毛。
长总状花序,顶生;花小;萼4,椭圆形;花瓣通常很小,呈退化状;雄蕊2~4,蜜腺4,短小,三角状广椭圆形;子房扁圆形,2室,柱头头状。短角果,卵状椭圆形,扁平,长2.5毫米,顶端微凹,果柄细,密生头状毛;中央开裂,假隔膜膜质白色。种子倒卵状椭圆形,淡红棕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7月。
2播娘蒿
(《救荒本草》),又名:眉毛蒿、眉眉蒿、婆婆蒿、黄蒿、密密蒿、米米蒿、麦蒿、米蒿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,全体灰白色而被叉状或分歧柔毛。茎上部多分枝,较柔细。叶互生;2~3回羽状分裂,最终的裂片狭线形,先端渐尖;在茎下部的叶有柄,渐向上则渐短或近于无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果序时特别伸长;花小;萼4,十字形排列,线形,先端渐尖,易早脱;花瓣4,黄色,匙形,较花萼稍长,先端微凹,基部渐狭而呈线状;雄蕊6,4强,均伸出于花瓣外,花丝扁平;子房圆柱形,2室,柱头呈扁压头状。
长角果,线形,长2~3厘米,宽约1毫米。种子小,卵状扁平,褐色。花期4~6月。果期5~7月。
性味功效
《中国药典》
辛、苦,大寒。
归肺、膀胱经。
泻肺平喘,行水消肿。用于痰涎壅肺,喘咳痰多,胸胁胀满,不得平卧,胸腹水肿,小便不利;肺原性心脏病水肿。
3~9g,包煎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味酸,有小毒。"
入肺、膀胱经。
下气行水。治肺壅喘急,痰坎咳嗽,水肿胀满。
《中华本草》
辛;苦;寒
归肺;心;肝;胃;膀胱经
泻肺降气;祛痰平喘;利水消肿;泄逐邪。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;肺痈;水肿;胸腹积水;小便不利;慢性肺源性心脏病;心力衰竭之喘肿;瘰疬结核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研末调敷。利水消肿宜生用;治痰饮喘咳宜炒用;肺虚痰阴喘咳宜蜜炙用。
【注意】
肺虚喘咳、脾虚肿满者忌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